开县到温州汽车票(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2024年06月02日 来源: 点击:

【编者按】

“城归”,简指从城市返回乡村的创业人员。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

“城归”群体越来越多,带来的是人口红利的升级。这是中国农村从治理到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升级,跨越城乡鸿沟的重要路径。

8月22日起,澎湃新闻推出《城归》系列报道,以期展现中国近年来乡村发展新图景。

留在村里,一年最少可以挣接近2万元。这样的收益让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青平村村民毕猛动了心。

早年,毕猛夫妻俩跟着同乡一起去湖北等地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后用挣的钱在西安开了餐馆。有点小钱、想回家创业又不知道干啥好,成了毕猛的心结。

今年4月,村里引进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仔细算了经济账后,毕猛决定“入伙”。该公司董事长曾汉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公司要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村民可根据自身能力承包土地,但发展什么产业,不再是村民说了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返乡民工创业失败的风险。

和曾汉宇一样,重庆市政协委员、开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祁秋中也不赞同“人人挣了钱都回来当老板”。他认为,我支持创业,但反对盲目创业,如果对市场不熟悉、没有调研,很容易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

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祁秋中在他的食用菌基地里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本文图片均来自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摄

土地转不转,村里开动员会讨论

4月12日,在开州区厚坝镇青平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动员大会正在进行。

“你让我们跟你干,一年能挣多少钱?”“公司要是开垮了,我们怎么办?”“你说种红高粱、种油菜,我想搞点其他的,行不?”

村民们很紧张,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场会关系到他们的“命根子”——3000亩土地,也关系到“钱袋子”。

镇里、村里和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渝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坐在村民对面,逐个解释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这场会议前,村委会在经过反复调研、比较后,准备将飞渝公司引进到村里。

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田波6月29日告诉澎湃新闻,创办飞渝公司的曾汉宇是当地“城归”,他亲眼看着飞渝公司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飞渝公司有项目,村里有土地和日渐增多的返乡劳动力,双方需求互补明显。

曾汉宇告诉田波,他希望改变村民们“单打独斗”的局面,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公司牵头,统一规划,绝大部分土地一季种植红高粱、一季种植油菜,实现产业规模化。这也就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种什么、种多少,不再是村民自己说了算。

曾汉宇的计划是,将村里的土地每15亩(坡地5亩)划分为一块,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承包几块土地。公司提供5种合作模式供村民选择,如村民可享受土地租金、劳务工资和奖金;村民也可选择不要租金,只拿劳务工资,但可分到公司提供的一定比例的利润;如果村民有经济实力,还可按照投资比例获得分红。

要打消村民的疑虑,必须要把收益账算清楚。“只要认真踏实干,一年可以挣1.8万到1.9万。”看着详细的成本支出与收益明细表,不少原本打算继续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选择留下。

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祁秋中在他的食用菌基地里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

务工“小老板”回乡就业

村民毕猛就是其中一个。

“说心里话,谁想一辈子都给别人打工,不都是自己想当老板。”回乡前,43岁的毕猛也算是个小老板。早年,他在湖北、福建等地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凭借着出苦力,毕猛挣了点钱,和妻子在西安开了家餐馆。

在青坪村4600余名村民中,像毕猛这样远赴外省打工的一度超过半数。

去年,毕猛和妻子商议,他回家给读高二的儿子当后勤,顺便在家里找个活干。尽管也想回家创业,但手上的资金不多,也不知道干啥好,毕猛就暂时在开州城区打打零工,每个月的收入并没有保障。他说:“经常听人说,创业有风险,主要是怕亏,我就这点钱,亏不起。”

厚坝镇人大主席郭辉胤介绍,该镇总人口3.4万人,其中有八千到一万人外出务工。近年来,受经济形势影响,加上开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旅游业,返乡创业或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2010年,“水韵厚坝休闲农业观光园”落户该镇后,每年春节前后,镇上都要组织召开“院坝会”,重点推介园区的企业岗位,号召村民返乡就业。目前,该镇已有超过1500人回家就业。其中,少部分在管理岗位,大部分在生产岗位,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

“仅从薪酬来看,园区的工作算不上有吸引力。但是我们的园区就在家门口,随时可以照顾到家里,这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郭辉胤说,村民们也要算账,不仅算经济账,还要算亲情账,综合考虑起来,村民们也更愿意在家乡就业。

为了方便城归者创业就业,田波建了一个名叫“青平村创客联盟”的微信群,村里回来一个“城归”,田波就拉一个进来,及时传达创业资讯和政策,并提示创业风险。

现在,毕猛承包了90亩土地种植蓝莓。他说:“有龙头企业带着,我们就不用费尽心思去创业,搞不好(创业)失败了血本无归。”

如今,飞渝公司已流转青平村三分之一土地,曾汉宇正带着青平村的“城归”一起,二次创业,向着致富路上迈进。

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基地内的大棚。

政府:培养创业者风险意识

作为早期的城归者,曾汉宇对创业有着清醒的认识。1997年,从重庆市水产学校毕业的曾汉宇放弃了每个月只有189块钱工资的“铁饭碗”,投身到水产养殖行业。

“我在通威集团当个业务员每个月就能挣三千多块钱,十多倍的工资。”曾汉宇回忆,他希望毕业之后能从事跟专业相关的工作,家人也支持他去闯一闯。3年后,曾汉宇前往湖南学习淡水养殖经验,并担任通威集团住湖南省新公司“通威水产”负责人。

曾汉宇发现,重庆的水产消费市场需求量远大于本地的供应量,每年都有大量的水产品从湖南等地运往重庆。只要存在运输,势必会增加长途运输成本,且产品品质也会不同程度下降。在湖南,曾汉宇多次萌生回家乡发展水产养殖的念头。

2010年,在当地政府招商引资下,曾汉宇组织18名无业“后靠移民”筹资500万,流转厚坝镇农业园区土地3500亩,建成标准化淡水养殖基地,并成立飞渝公司,吸纳城乡劳动力282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89人,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之一。

曾汉宇说,一些村民认为在厂里打打工,就知道一个厂是怎么运转的,再加上手上有个几万或几十万块钱,就想几个人一块创业。项目虽然很快起来了,但是缺乏调研,很难可持续发展下去。

开州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农村劳务科科长邓学实介绍,该区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约为1.5万人次,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特点,该区规划建设了三个涵盖农业、工业、服务行业一二三产业的返乡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发展空间。

2010年9月,开县政府投资200万元,扶持民间资本,组建开县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除了通过市场运作吸纳社会资金外,该中心还通过邀请本地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行业专家以讲座、座谈等形式,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经验和教训,帮助创业者认清产业发展市场状况,培养创业者风险意识。

城归④|重庆开州每年万余人返乡:从单打独斗到“背靠大树”

飞渝公司将青平村的土地划成块,由公司统一规划种植农作物。

政协委员:不支持城归者盲目创业

重庆市政协委员、开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地公司)总经理祁秋中也不赞同“人人挣了钱都回来当老板”。

祁秋中回乡时没有选择立即创业。1998年,他第一次返回开县时,去了一家印刷厂当片区销售经理。此前,他已在浙江温州一家室内装潢公司打工四年,学到了室内装修技术,也积累了一些资金。

“刚回来的时候想到过创业的,但毕竟没经验,对老家的市场也不了解。”祁秋中告诉澎湃新闻,2002年,在对包括开县在内的渝东北地区的市场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他花光积蓄,又借了一百多万,在重庆涪陵成立了一个纸箱厂,为当地的榨菜厂提供包装。不料,由于榨菜厂出了问题,祁秋中的纸箱厂受到波及,不到一年就倒闭了。

好在,祁秋中的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介绍他去北京做工程建设。六年的时间里,祁秋中不仅还完了债,还攒下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如果不是母亲患胃癌,祁秋中或许不会那么早再一次回家创业。2008年,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调研,祁秋中认为在家乡发展食用菌产业大有可为,他回到厚坝镇大坝村,创立金地公司。祁秋中说:“我是农村的孩子,对这片土地有感情;让我回来建设家乡,也是母亲的心愿。在开县,我也方便照顾她。”

当时的大坝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不少土地荒废,村里人戏称留下来的都是“三鬼”:“丑鬼”、“老鬼”和“小鬼”。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外出打工的村民留下来,祁秋中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为种植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此外,种植户也不需要担心销路,公司会统一回购食用菌。目前,该公司已在开县、奉节、万州等地发展5千多个种植户,户均年纯收入上万元。

祁秋中介绍,公司除了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健康产业外,还在积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带动更多的城归者建设家乡。

祁秋中说,他支持返乡者创业,但不支持他们“盲目地创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板,如果对市场不熟悉、没有调研,很容易撞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