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兰汽车(罗兰贝格报告:2024年或将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苏平 广州报道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增加,新能源汽车有望迎来更快的发展步伐。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上,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表示,以现在的市场发展速度,中国2024年应该就能达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的目标,2030年则应该能达到45%-50%——超过此前行业规划的指导水平。
在此次峰会上,罗兰贝格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在碳中和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下,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化与消费者认知的提升,智能电动车将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并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1年,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报告指出,智能电动汽车的场景化应用实现初步落地,车辆本身的配置也愈发丰富,基础设施领域,无论是电动汽车补能体系还是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均在国家与产业支持下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业内跨界共创的产业生态合作也愈发深入,不过由此带来的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也备受关注。
智能电动汽车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碳中和战略正在重塑国家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逻辑,在交通运输产业,智能电动车的“智能化”与“电动化”承接着脱碳减排的两大方向。
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进行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已被列入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式是“低碳能源+高效使用”,电动化和智能化都是实现碳中和的两大核心方向,其中,电动化在产品及能源脱碳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而智能化方面,通过交通出行高效化以及出行方式共享化,也能对降低碳排放作出贡献。
在节能减排趋势下,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均已设定各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目标,中国在这方面设有明确的时间线。而根据罗兰贝格的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会比设定的节奏更快: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25%,2030年则有望达到50%。
从消费端看,全球及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攀升,这也将意味着未来市场需求将成为新能源车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
根据罗兰贝格《汽车行业颠覆性数据探测》消费者调查,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都在持续增加。郑赟介绍,除了中国市场,也有大量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国家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爬升,以韩国为例,在去年1月份,消费者购买意愿是55%左右,今年爬升到了70%。
而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认知最为正面,对相关功能的接受度也较高。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正面认知高于美国、德国等主要市场,且偏好程度不断上升,同时,中国消费者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现有智能化相关功能的采用率高,特别是车载应用软件和人机交互功能。
此外,电动汽车更适合搭载智能化技术,同步叠加新能源车企持续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认知逐步绑定,智能电动车更加深入人心,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
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出现新突破
智能电动车最终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核心载体,也将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不可替代的“移动终端”与“第三空间”。报告指出,今年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在场景化、产品、基础设施以及合作共创的生态上均有突破。
“场景化”已成为智能化的新关键词,选择若干场景落地高级自动驾驶成为行业共识,其中自主泊车和指定区域无人驾驶已率先突破。
报告指出,当前自动驾驶商业化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舆论期待、政策完善及基建/基础技术的检验诉求驱使商业化已如箭在弦,二是生态合作的盈利诉求迫使玩家无耐心等待长尾问题解决,"先盈利再拓展更复杂功能"已迫在眉睫,三是以相对易实现的自主泊车、结构化道路率先落地已成共识,预计2025将成为主流。
而智能化配置在汽车产品上正在快速渗透,配置的丰富造成了一定趋同,例如L2智能驾驶、续航500Km起、面部识别等智能化配置已作为电动车普遍功能,且价格较传统产品有较强竞争力。
在此趋势下,各企业在主打性价比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差异化卖点。
从动力类型而言,纯电动汽车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已基本成为行业共识,但混动技术仍然是碳达峰、碳中和道路的必备一环。报告指出,在纯电动车沿线补能难、续航待提升等问题尚未得以极大改善前,逐步引导汽车增量结构以低排放车辆为主有利于碳达峰战略实现。
在基础设施方面,过去一年中,中国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快,且正在针对消费者痛点开展行动,充电站密度,尤其快充站的占比提升较为显著;此外,中国各级政府均在不断地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大胆探索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提供财政、设施等支持,鼓励示范效应,为智能化保驾护航。
调研发现,中国智能驾驶和路测区域正在快速扩展,自动驾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势头强劲。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减缓了新路测区域设立的速度,但考虑在市场化及技术成熟度不断演进下,5G路侧单元RSU、雷达等在大型主干道铺设的成本预算愈加可控,政府仍有较强意愿持续推进路测设施的建设。
生态方面,受到电动化、智能化等颠覆性趋势推动,传统线性产业链逐步拓展成为四层生态圈,产业内生态体系构建和战略合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目前,新生态体系正已初步形成,各类型玩家的合作模式已突破了传统的零整关系,各方的共创合作与整合运营将成为新常态。车企生态合作尝试了新范式,如阿里与上汽、张江高科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车,互联网巨头深度参与整车品牌打造与车辆运营,以自身品牌为智能汽车提供科技背书;Bilibili积极与intel等生态伙伴参与共创极氪品牌,为极氪带去全新的内容生态与用户洞察合作;华为与长安、宁德时代共同推出“阿维塔”新能源品牌,华为提供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宁德时代配置电池技术。
报告指出,智能汽车的生态并非传统“买卖”的零整关系,合作共创、深度共享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合作新范式。智能汽车使得单一企业无法自行满足消费者所有需求,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需要深度合作,打造更高效的运营体系。
数据安全面临挑战
智能电动车的丰富数据价值亦带来了相关的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并已得到立法及监管机构的重视,相关管理体系已正处发展完善中。
报告指出,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数据安全共有四个方面的挑战,包括数据类型、功能模式、责任界面、法规和治理。
在数据类型上,与传统的泛消费、泛网络数据相比,智能网联汽车有更多驾驶安全、驾驶行为、用户身份、行为相关数据,如车内外环境及位置轨迹、生物识别数据,而对于这些新数据类型并没有成熟的风险定级和治理体系。
在功能模式上,在弱监管与强OEM数据需求现状下,智能网联汽车在数据类型、数据量、权限方等方面的急剧扩张大幅提升了隐私风险,因而推动了隐私模式的需求提升(在短期可能仍受限于OEM投资回报考量,并无很多成熟的隐私模式出现。
在责任界面上,区别于消费电子中APP开发者在数据链路中的角色,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中“车”为用户主要触点,而OEM作为数据控制方,其数据采集权限却常与tier-1分享,增加了隐私数据责任界面的复杂性
鉴于汽车隐私数据保护的迫切性,若干针对汽车隐私数据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出台,同时为提升治理合规性,企业的组织、流程规范等治理框架皆需全面调整。
2021年8月,网信办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正式拉开汽车行业数据监管序幕,文件阐明了汽车数据相关概念、基本定义,指明了汽车数据处理者的法律义务,并规定了重要数据的识别与认定,同时定义了个人信息主体授权获取方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聊城修汽车(聊城市民购新能源汽车未出质保期却难维修?客服:车辆停产 零部件缺货)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1日讯 现在特别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受到很多车主欢迎,购买这种车还能够享受到国家补贴。但是,聊城高唐县的几位车主却反映,他们购买的众泰新能源汽车还没出质保期,维修就出了问题。聊城高唐县居民刘洪才在2014年12月31日购买众泰云100...
-
新能源汽车电池论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故障诊断和排除(论文))
#头条创作挑战赛#第1章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分析1.1 优点1.1.1 环保性 相较于传统汽车燃油动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具有高度的环保性。动力电池使用的是电能,无直接排放有害物质,对环境无污染,能够有效地降低空气和噪音污染。1.1.2节能性动力电池车辆采用的...
-
汽车新能源燃料(固态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究竟谁才是新能源汽车主流?)
当前,固态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两大技术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二者争锋,各有利弊,我国新能源汽车布局该何去何从?氢云链认为,固态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有一定商业化基础;而氢燃料电池在长途、重载方面有望率先取代燃油车。具体来...
-
汽车撞美女(女子骑电动车直行遭右转车辆撞倒 当场痛哭不止)
来源:河南映象网映象网讯(记者 邱延波 文/图)9月23日早高峰,郑州市经五路与丰产路交叉口,一辆加拐的红色轿车与一辆直行的电动车相撞。骑电动车的女子倒在地上,左腿受伤,坐在地上不停地哭泣。9月23日7时40分,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办事处巡防队员秦苏荣...
-
国产 电动汽车(花小钱办大事?盘点4款国产超值新能源小车,买到就是赚)
哈喽,大家好,我是泡芙!最近大家有没有被那些尺寸越来越大的新车新品搞得审美疲劳呢?小巧可爱的菲亚特500作为一个K-Car的叶公好龙者,业余时间一直关注各种微型汽车。要不是摇号难于上青天,可能早就给自己安排一台,跟我的国标电动车换着上下班了。而...
-
东风汽车售后(东风汽车召回34万辆问题车辆 涉及东风EX1和EX1 PRO电动汽车)
中国网汽车12月1日讯 日前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2021年3月27日至2022年12月19日生产的...